当然,这样也会造成日后的华山军官员们升迁时间变长。一个新进官员,从县令做起,要想最终做到六部尚书这个级别的话,恐怕要十年时间才能勉qiáng办到了。
而且,李信还特意模糊掉了关于门第出身这一条,日后实行这一套制度之时,也就不可能再拿这个问题来卡住那些寒门出身的人才了。
日后,华山军的官员提拔升迁将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系。无论是什么人,他都要按照这一套体系来办,你要想当更大的官,那就好好去干吧!
李信早知道一定会有这种争论,所以,也没有什么好惊讶的。他只是再下了一封公文,稍稍解释了一下这样做的缘由而已,反正这事最终是定下来了。
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担心在的,所以李信提出了这个制度来之后,底下的不少官员们便都开始上书,有的支持有的反对。总之,一时间这事情闹得比较热闹就是了。
最严重的还在于说,可能因此而反过来耽误了华山军的正常发展。
反对的那些人认为,如今的华山军正在不断壮大之中,处处都是需要人才的时候。如果这个时候,不将那些干才给放到真正需要的地方,而是单纯的放到艰难偏远之地去,恐怕最终反而是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。
而另外一部分的人对此则颇有微词,倒也不一定就是其他人认为的是心虚,他们的担心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应该说,这也是李信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,大浪淘沙嘛!能够度过这最初考验的人,日后才能够成为华山军的栋梁之材,才能够担当起真正的大任来。
很显然,李信制定的这一套规矩就刚好符合了他们的这种期待。在他们看来,那些对这种制度不满意的人,其实都是在心虚,不想吃苦而已。真正有本事的人,什么时候会害怕困难呢。
他们觉得,在这样的条件之下,反而是更加能够显露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。终究,对于身怀抱负的人来说,他们希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名扬天下,能够一鸣惊人!
总体上来说的话,大家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乃是分成了两种。其一自然就是赞成的了,这一些人中多是那些寒门出身,而且非常有才能或者是自视甚高之人。
当然,底下的那些官员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议论的人其实是不在少数的。毕竟,这可是事关自己利益的事情,谁能不放在心上呢。
现在的华山军治下,贫困艰苦之地可不少,相对来说是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地盘。如果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得比较平均的话,相比起只有一两个冒尖的地方来说,那是好得太多了。
这也体现出了李信对于治下各地发展的重视。毕竟,一般来说的话,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方,哪怕才能不是那高绝的人,也一样是能够干得不错的。
因为只有这样,他才能够积累充分的治理经验,才能够管理得了一个郡的事务来。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郡,对于提拔为太守之职的人,要求必然是会更高的。
除此之外,李信还规定了,若是有人从县令之职提升到太守任上,除非他是真的功劳特别巨大。否则的话,就得先老老实实的在多个县担任过县令之职才行。
不单单是新提拔的官员,就是日后要提拔到长安担任各部大员的官员们,也都得先在艰苦地区干过才行。而且,必须是在任上干出十分耀眼的成绩来,才有可能被提拔到六部这种关键的部门来。
毕竟,往往那些最艰苦的地方是最需要人才的。否则的话,本来条件就不怎么样的地方,再来一个庸才的话,恐怕一辈子都别想发展起来了。
从文官方面来说的话,李信这一次特别明确了一点,那就是将有能力的人才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。这算是一种历练,而且,但凡是新进之官员,必须得先从艰苦的地方做起才行。
如此一来的话,倒是让李信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人口资源,从而又反过来促进了自己的发展壮大。。
这种现象的出现,顿时是让燕国等势力都有些忧心不已,纷纷加qiáng了对交界关隘的控制,严防境内百姓的流失。毕竟,谁都知道百姓越少自己的实力就越弱
不过,这种控制怎么可能会挡得住那些真想要离开的百姓们呢!终究,这天下不是密封的瓶子,无论这些关隘是守卫得再怎么样严密,最终都无法挡住所有人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