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几个小乞丐立即将此事向蹲守在附近的屠性的手下报告了。屠性的手下也感觉一个外地口音的人,说有书信送给大都督,有些值得怀疑。
屠性的手下给了那几个小乞丐赏钱,让他们继续密切关注,如果送信人出来了,要立即跟上。同时,屠性的手下向屠性迅速报告了此事。
当天傍晚,屠性得知那个送信人还没有出大都督府,就觉得这事儿有些不寻常。
屠性分析,如果这送信之人只是送一封普通的信,应该很快会出来。这都到了快天黑的时候了,送信人都还没出来,那就只能说明这送信之人与朱文正的关系不一般,或者是写这封信的人与朱文正关系不一般。
另外,这人是外地口音,那么这封信肯定是来自一个较远的地方。那这送信之人离开大都督府应该会是在第二天早上,这样便于他一早赶路嘛!
屠性当机立断,吩咐众人,从今晚开始,加派人手在大都督府外盯梢,前门后门处都得有人盯梢。而且明天清晨至上午这段时间是重要时段,一定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。他还告诉属下人员,一旦发现那人离开大都督府,要派人迅速跟踪,并立即向他报告。
果然如屠性所料,第二天清
早,那个送信人从大都督府的后门离开了。屠性的人自然也是迅速跟上了。
屠性得报之后,迅速带着人出城。因为按照屠性事先对下属的交待,一旦这人出了洪都城,找个偏僻的地方将其截下来,然后在城外候命。
毕竟这洪都城可是朱文正的地盘儿,在洪都城内动手,那是很危险的。另外,如果在城外将此人抓获,然后又带回城内审问,那也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情。万一被朱文正察觉,岂不是自投罗网。
在洪都城外,屠性迅速审问了这个送信人。虽然这送信人声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,只是替别人送一封信而已,但是屠性还是在他身上搜出了朱文正写给老丈人谢再兴的回信。
看了朱文正的回信内容,屠性觉得扳倒朱文正的机会来了。屠性让人继续在城外看住此人,他自己亲自回城向李饮冰报告此事。
李饮冰听闻此消息,也是大为震惊。虽然谢再兴是朱文正的老丈人,但现在毕竟大家成了敌对的双方,这可是个大把柄。
李饮冰随屠性出城,亲自见了这个送信人。虽然李饮冰与屠性是软硬兼施,但这送信人坚称他不知道双方信中的内容,但是他却告诉了李饮冰和屠性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,那就是朱文正看了谢再兴写给他的信之后,当着他的面立即将此信给烧了。
李饮冰觉得朱文正烧了此信反而更好,因为朱文正回给谢再兴的信已经被他们查获,这要是送到朱元璋面前,朱文正与谢再兴通信就是无可抵赖的事实。
而谢再兴究竟在信中给朱文正写了什么内容,也会成为朱元璋最关心的问题。但这信中的内容不管朱文正怎么给朱元璋解释,估计都很难让朱元璋消除疑虑。
事情妙就妙在这里!正是因为朱文正烧了此信,朱元璋就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。
李饮冰当即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密报,交给屠性。李饮冰让屠性亲自押送此人回应天,并将他写的密报,连同此人以及朱文正给谢再兴写的回信一并交给朱元璋。
屠性领受了李饮冰交待的任务之后,决定再给此事上一道保险。他立即给身处浙江战场的李文忠写了一封信,将截获朱文正写给谢再兴的书信的事情告诉了李文忠,并提醒李文忠,是不是可以由他出面将四年前朱文正对郭天爵杀人灭口之事,告之朱元璋,力求这一次彻底扳倒朱文正。
屠性将写给李文忠的信交给了两个办事干练的属下,让他们立即赶往浙江,将此信交给李文忠。
朱元璋在十一月初就收到了李饮冰写给他的密报,李饮冰在密报中给朱文正定性为“勾结叛逆,意图谋反”。朱元璋也反复揣摩了朱文正写给谢再兴的回信,
至于那送信之人,朱元璋自然也是亲自审问过了。
因为朱文正与李饮冰在洪都撕逼的事情,在当时可是闹得人尽皆知。李饮冰在给朱元璋的密报中将朱文正定为“勾结叛逆,意图谋反”,是不是有些过了?
朱元璋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。
如果就此拿下朱文正,那么也就意味着自己之前看走眼了。自己费尽心机地将朱文正提拔为大都督,反倒成了养虎为患。
如果对此事既往不咎,会不会让朱文正觉得自己的地位牢不可破,做什么都可以呢?虽然李饮冰给朱文正定性为“勾结叛逆,意图谋反”,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推断,但假如这个推断是真的呢?
朱元璋真的陷入了两难。而且这一次的两难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令他更加喘不过气来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