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座后,乐止,阶下三鸣鞭。</p>
鸣赞官喊“排班”,意思是:大伙儿各就各位,准备磕头。</p>
丹陛大乐奏,王公百官由“立位”转“拜位”。</p>
鸣赞官喊“跪”,于是呼啦啦一大片,整个场子都跪了下去。</p>
乐止,宣表官捧表,至太和殿檐下正中跪,一左一右,两个大学士陪跪。</p>
宣表官是桑chun荣,两个大学士是倭仁和朱风标。桑chun荣只是学士,两个齿德俱尊的大学士上司却要居他左右。这是因为桑chun荣的嗓子最好,如果换了倭仁,一口河南土腔,中气也弱,在这朝廷大典之上朗读贺词,听着未免有点怪怪的。</p>
宣表官展表,宣读贺词,文意奇古,里面的皇帝、太后是听不懂他嚷嚷些啥的。</p>
贺毕,三位老先生入殿,进表于案。</p>
然后退出殿外,丹陛大乐复奏。</p>
王公百官于是行三跪九叩礼。</p>
礼毕,起身,由“拜位”而复“立位”。</p>
乐止,皇帝、太后赐群臣坐。王公入太和殿坐,百官就“立位”坐。然后大家伙儿一叩首,表示谢恩。</p>
接着进皇帝、太后茶,皇帝、太后礼尚往来,赐群臣茶。群臣坐饮毕,再行一叩礼,谢恩。</p>
阶下三鸣鞭,中和韶乐奏,皇帝、太后降坐,百官按次退下。</p>
这个“元旦朝贺”就算结束了,但今天的事体,却只做了一半。</p>
场子一空出来,礼部、内务府、宫里边的太监苏拉,就开始流水价般出入,布置接下来的“太和殿筵宴”。</p>
这算是清宫规格最高的宴会。</p>
殿内宴桌一百零五张,是接引大臣、后扈大臣、领侍卫内大臣、王公亲贵和一、二品大臣的位子。</p>
不过,大臣中的理藩院堂官、都察院的掌院左都御史两位,虽然都是一品大员,但他们的位子却不在殿内,而是摆在在太和殿前檐下。这是因为,理藩院有怀柔远人之义,都察院有监督纠举之责,摆在外面,一个是“接待外宾”的意思,一个是盯着“你们有没有犯错失仪”的意思。</p>
殿前丹陛上设宴桌四十三张,是二品以上的世爵和侍卫们的位子,哦,内务府大臣和“带庆隆舞大臣”的位子也在这里。</p>
再往下,丹墀上,御道东西两边,各张立八个大大的蓝sè帐幕,三品以下官员在这里入席。</p>
外国使臣的席位在西班之末。</p>
布置好了,王公大臣重新入场,按朝班排立。</p>
吉时到,礼部堂官奏请皇帝、太后御殿。</p>
于是,午门钟鼓齐鸣,太和殿前檐下中和韶乐奏《元平之章》。</p>
皇帝、太后升座,乐止。</p>
阶下三鸣鞭。</p>
王公大臣就位,向皇帝、太后行一叩礼,然后入座。</p>
大宴正式开始。</p>
先进茶,丹陛清乐奏《海宇升平ri之章》。</p>
次进酒,丹陛清乐奏《玉殿云开之章》。</p>
再进馔,中和清乐奏《万象清宁之章》。</p>
然后,进“庆隆舞”,先来“扬烈”,继之“喜起”。</p>
舞毕,笳起,奏蒙古乐曲。</p>
接着,奏各族乐舞、杂技百戏。</p>
关卓凡大感兴味,这个,和原时空的“晚会”,颇有相似之处啊,也很有“民族大团结”的味道嘛。</p>
最后,丹陛大乐奏,群臣行一跪三叩礼。</p>
中和韶乐奏,皇帝、太后降坐还宫,群臣退出。</p>
大宴至此结束。</p>
皇帝、太后还要在乾清宫举行家宴,但这个就不关大臣们的事了。于是车水马龙,各自归家,赴自己的家宴去也。</p>
这一天下来,仪注繁冗,个个疲惫,然而每个人的脸上,都是喜气洋洋的。</p>
这番盛世景象,去年这个时候,还根本不能想象!</p>
眼见盛世可期,怎么能够不喜动颜sè呢?</p>
关卓凡想,不知道黄幔后面的御姐,是什么样的的心情?</p>
他长出一口气:好罢,旧的一年过去了,新的一年开始了,中国,也要开始她的新运程了!</p>
(未完待续。)</p>